带你体验真实【阿凡达】

| Friday, April 23, 2010

阿凡达的全球热映使人们对这部电影充满了惊叹和好奇,因此人们纷纷推测阿凡达中奇幻的拍摄地到底是在哪里,有网友对比后推测是在美国的红杉国家森林公园拍摄。森林公园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非常巨大同样作为一种资源受到人类欲望的不断摧残,那么就让我们跟随科考人员的脚步来认识这片神奇的森林。

阿凡达剧照



位于美国加州的红杉国家森林公园


美国加州红杉森林的创伤
红杉是上佳的木材,历史上曾遭到大规模采伐,森林中的鸟类现仍在减少。
加州红杉也被称为加州红木,属于柏科,是这个世界上最高的树种。一棵名叫“戴惠巨人”(Dyerville Giant)的红杉,曾以113米的高度创下最高树木的世界纪录。受海洋性气候影响,加州红木主要集中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北界至切特克河(加州和俄勒冈州交界处附近),南界到加州蒙特雷南部附近。
由于红杉是上佳的木材,历史上曾一度遭到大规模采伐,1906年旧金山地震后,红杉在恢复重建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此外,由红杉所构成的大片原始森林,还成为了数以万计野生动物的栖身之所。进入60年代,美国开始在加州设立国立或联邦红杉森林公园,旨在保护这红杉及其周边环境。

带着笔记本、相机等硬件,背着重达60磅的背包,森林成为了他们的工作室,河流则变成露天浴场,一朝一夕,终日与红杉相伴。

福耶正在仔细观察这些原木的规格。


福耶正在查看清理后的林火场地。

两人在林间休息。“20年来我们对这片土地的认识还在不断提高。”福耶说道。

67岁的伐木工雷恩正在用电锯伐木。


一年一度的庆祝活动在洪堡县一座小镇上举行。当地失业率在今年3月份达到了16年来的最高点。由于木材需求下降,洪堡红杉木业公司刚刚砍掉09-10年第三次采伐计划。

在一片年轻的红杉林地中,一只猫头鹰从我们的镜头前掠过。

加利福尼亚州北部,麦德河沿,来自绿钻资源公司(Green Diamond Resource Company)的高级生物学家罗尔·瑞尔和他的“小助手”莱利正利用一只老鼠吸引加州北部猫头鹰前来。在90年代早期的次生林中,瑞尔和其它研究者一道,发现了这一濒危物种。


余晖下,绵延的雾气和高耸的山脊勾勒出加州洪堡红杉国家公园的轮廓。这里滋养着大片的原始森林,公园的远端则由那些更为年轻的次生林覆盖。这里,水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红杉所需水分的三分之一,都需要从雾水中汲取。

加州熊溪流域(Bear Creek Watershed)的山脉中,一株参天古杉在年轻的红杉林中孤静静地伫立着。远处,皮尔汶山脉(Peavine Ridge)在洛克菲勒森林(Rockefeller Forest)中绵延,那儿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红杉原始森林,总面积超过1万英亩。

联邦塬溪红杉公园(Prairie Creek Redwoods State Park)内,来自加州洪堡州立大学的科学家斯蒂芬·谢雷特(Steve Sillett,中)正和他的团队在一株三四十层楼高的红杉上测量山火在红杉上造成的“创伤”。山火曾两次降临此地,但依旧没有摧毁这棵参天古木。


12月,一场罕见的大雪光临德·诺特海岸红杉国家公园。积雪覆盖了林间小路,一名路人正从一棵巨大的红杉旁走过。受冷湿的海洋性气候影响,海岸红杉得以在深入内陆30英里的范围内恣意生长。

联邦洪堡红杉森林公园里,静谧萦绕在这些古木旁。

深入林间——国家地理学会特派探险家、摄影师麦克·福耶(Mike Fay)在红木国家森林公园内穿行。2008年,福耶和他的搭档林德希·霍曼(Lindsey Holm)完成了在红杉林区的首次穿越,在这次行程中,他们成功穿越了太平洋沿岸1800英里的区域。


麦克·福耶和林德希·霍曼在红杉的源地:圣克鲁兹山脉中进行观测活动。从最南端的大苏尔(Big Sur)到最北端,接近俄勒冈州切托克河(Chetco River)的区域,他两花了接近一年的时间与这些红杉为伴,观测并记录这里的植物、动物以及森林状况。

福耶在金门大桥畔驻足。福耶和霍曼也途径美国西部重要城市——旧金山,1906年这座城市在地震和大火中遭受重创,依靠周边丰富的红杉资源,许多人才得以重建家园。

加州欧里克,红杉国家公园边缘一座300来人的小镇,一位7岁的小姑娘卡蒂妮·埃尔斯正在年度庆祝活动上上演她的“驭羊术”。红杉国家森林公园1968年建立,此后十年内有经历了不断扩张,原有的畜牧点和采伐厂都已经改建他处。

联邦塬溪红杉公园里,两只雄性罗斯福马鹿为争夺“家眷”打斗,其它同类四散而去。这种以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命名的物种,是北美最大的马鹿种群。

一只黑熊正通过摄影师布置好的镜头前。当缺少食物时,它们会前往年幼的红杉林区,从小树上攫取树酯果腹。

全世界同类相比,这片红杉林区中的香蕉蛞蝓体型是最大的,它能长到10英寸长。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